微服务与制造业——论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之路

微服务,近年来在IT开发领域最火的名词之一,起源于互联网行业,也兴盛于互联网行业。微服务,往往伴随着那些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给人以“用微服务必成功”的假象。

从当年Java在阿里巴巴的成功,到今天微服务普遍兴盛于互联网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技术应用和潮流,常常影响着整个中国的信息化进程。

正如Java火了之后,大多数企业便逐步弃用了C#,开始使用java开发一切信息系统,将一切信息系统改为BS(浏览器+服务器)构架。现在,微服务同样正在流行于各个企业之间。

笔者在制造业做IT服务已经7年时间,仅仅是一个基层员工。但是,这并不妨碍笔者观察着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和失败:

一、当前的企业信息化,两极分化是十分严重的。大企业,疯狂的投钱,别家有啥自己也跟着上啥,可谓是全家桶;小企业,嫌投资成本高,将信息化拒之门外,一碰不碰。

二、无论是笔者所在的企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鲜有成功的信息化案例。

三、上一套信息系统,就多一堆的新岗位或多一倍的工作量,推广使用十分困难。

四、信息系统更换频繁,三年换一套新的,永远换不到心坎里。

当然,企业信息化也不全是缺点和乱象——财务的信息化便是十分成功的。

当前企业信息化为什么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为什么财务信息化是成功的?而办公、供应链、销售等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信息化往往会失败?

笔者个人的观点,首先要从企业的由来说起,简单来说,一方面企业形成和商业有关,商业与市场关联,当今全球市场由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导,商业运作和生产经营必然要遵循市场法则;另一方面企业要遵守国家法律,受政府管辖。

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全球企业为了市场合作形成了共同的、统一的财务制度,为了市场竞争,为了扩大企业利润,通过多样化的企业运营机制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竞争力。

当前阶段,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失败,必然与市场合作和竞争息息相关。

暂时放下上面这个方向。笔者再来谈谈当前阶段的企业信息化方式:

当前的企业信息化,是乙方主导的时代,也就是软件公司主导的时代。软件公司有什么产品,作为甲方的企业就用什么产品。到了最近几年,这个乙方主导的时代,有了一个明确的代名词——“产品即服务”。那么,乙方的产品来自于何处?作为需要改造的甲方、作为“落后”的代名词——制造业,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出处。

无论是软件公司、还是各个企业的首席信息官,不约而同地看向了本文开篇点到的互联网企业。软件公司将互联网企业的流行技术、趋势搬到企业信息化里,制造出种种的新概念,更容易让企业管理者接受。同时再将西方企业的管理概念糅合进来,这便成为了一款有卖点的产品。

在企业经营的市场合作环节,如财务等,这样的产品是成功的,因为是行业标准,每个企业这方面是趋同的。但是,市场竞争环节,这样的产品,如同5S、6西格玛一样——会水土不服。

笔者认为,乙方产品主导市场的时代,终究是企业信息化进程——黎明前的黑夜。随着近几年,笔者自己开始进行一些全栈开发,并小有所成。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体会,逐步的总结了一套与当前企业信息化方式不同的观点:

1.认清互联网企业和科技公司

无论是当年的java与阿里巴巴的成功,还是现如今微服务流行于互联网企业。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技术即研发,信息系统即企业运营”。互联网企业与IT是高度融合的,技术的优良代表了企业生产力的高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运作直接映射为企业运营。

但是,对制造业来讲——“产品即研发,管理即企业运营”。将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硬生生的搬到制造业,依靠信息系统去“死死卡住”管理,并简单认为这将提升效率,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2.企业的竞争力之核心——生产效率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样也是企业运营的本质。制造业的发展和兴盛,起源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到来,通过机器替代人的重复劳动,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效率的飞速提升。

笔者认为,看清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提升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紧密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机械技术解决了人的体力重复劳动,而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及本质应该在于解决人的脑力重复劳动。

3.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解决岗位的脑力重复劳动

现在的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环节、岗位配置了电脑,实现了信息化办公。通过原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提升了部分工作效率,但是当前阶段进入一个瓶颈期,效率的提升变得异常缓慢。

企业中大部分岗位的大部分工作内容是在每日、每周、每月重复的劳动,企业的日常运行便是在这些重复劳动中完成的。这些重复的劳动,在不断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为了鸡肋。

这便是企业信息化最应该、也是最基本的发挥作用之处,身处2020年,在这个信息技术大发展、编程语言大爆发的年代,并不需要付出如软件公司这般高昂的成本。通过编写脚本、Excel的宏开发甚至微信小程序等时间、金钱等成本极低又易于学习的工具,便可以为每个岗位解决重复的脑力劳动。

当然,笔者意思并不需要每个人学习开发,仅需要一套简单可行的方法论,将企业中每个岗位与IT部门联系起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只需将重复的脑力劳动,按照方法论将方法提炼为流程,将所需要的信息要素提炼为数据,由IT部门选择合适的开发语言低成本的、快速的实现。

4.积少成多、自下而上的建造信息系统

将重复的脑力劳动,用计算机替代。不仅意味着员工工作时间的节省,同样也意味着企业每个岗位脑力劳动所产生信息的数据化。正如企业管理中每个岗位的紧密联系一般,每个岗位的信息必然是相互流通的。企业进行信息化的主要目的,便是要形成数据的流通。以每个岗位脑力劳动产生信息的数据化为基础,将这些数据提供给有需要的部门、岗位以及企业管理者,便形成了一套或者几套信息系统。

在这过程中,IT部门,并不需要依赖软件公司、也不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在这个时代,我们有太多方便的、低成本的信息技术和工具可以使用。IT部门仅仅需要花几天甚至几小时的时间开发一套简易网络交互系统(客户端、网页均可以)。便可以低成本的完成。

5.软件公司,仍旧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供应商

如果以阶段为概括,笔者将前面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办公电脑帮助员工和岗位解决重复脑力劳动,第二个阶段是搭建岗位间、部门间的简易业务系统。

那么现在,就应该进行第三个阶段整合、搭建复杂业务系统。

企业实施前两个阶段的目的是通过业务部门、IT部门方法论和低成本开发的紧密联系,完成公司员工岗位、业务流程效率的提升。而第三个阶段目的在于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支出。

当第二阶段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企业投资的服务器会越来越多、电力消耗会急剧增加。同时每个员工、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反而降低的工作效率。经济成本、管理成本不减反增。

此时,企业需要聘用资深开发者、系统构架师或者外包给软件公司。在这时,企业不需要像现在这样,把管理、业务、流程交托于外行的工程师或软件公司。因为,通过前两阶段的开发,企业自身已经有足够强健、高效的信息系统了。现在,企业需要的是依靠开发者、软件公司的开发经验,整合、优化现在有的系统代码,将员工、岗位面对的多个系统整合为一个,将IT部门自身开发的重复代码精简掉,将现在使用的服务器集群优化为几台服务器。

通过软件公司、资深开发者的努力,将员工、岗位的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出来,将企业的服务器资源节省出来。继续依靠员工、岗位发现重复劳动,继续依靠IT部门低成本的解决他们。进而形成三个阶段间的良性循环。

6.企业运营的核心在于创造力

笔者认为,企业创新、创造、提升质量等行为的本质即是在解决问题。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每个员工、每个岗位的思考,即依靠员工的大脑。但是,当前企业办公环境中,员工每天的精力都束缚于那些重复性的工作当中。

将每位员工、每个岗位的重复脑力劳动时间,从几个小时压缩到一个小时、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几秒。可以将员工的有限精力节省出来,去关注、思考更重要的问题点,只有员工有精力去思考,才会有创新、有创造。

而新问题点,必然会造成新的重复劳动,员工继续依靠企业形成的信息化方法论,循环地将重复劳动通过IT部门解决掉。从而有精力关注下一个问题点。通过每一名员工与IT部门的协同合作,将自身的脑力劳动从一个问题点转移到下一个问题点,不断的为企业解决问题。

7.企业运营应将IT、管理、人力高效合一

笔者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观点,始终是以“消灭重复脑力劳动”为核心的。而重复脑力劳动,可划分为必要重复脑力劳动、非必要重复脑力劳动。两者划分应以是否为企业创造利润为依据。

在制造业中,必要重复脑力劳动,主要发生在研发、供应链及销售等生产经营环节。非必要重复脑力劳动,主要因管理部门各项管理措施造成,尤其以流程、项目、会议、组织结构的归口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为重。

企业信息化策略,应以消灭必要重复脑力劳动为首要工作。

与此同时要简化流程、项目、会议、组织结构等非必要重复脑力劳动,这不仅仅是在为员工、岗位减少脑力消耗,同时也是在为IT部门减少开发难度及工作量,使IT部门更加容易的实现消灭重复脑力劳动的目标(举个例子,有些公司的管理部门要求公文格式十分复杂,只有WORD能办到。这就造成了开发公文管理系统要多支出数十万元,存储、展现word)。

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实现“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应始终秉持“员工的大脑是巨大的财富”。在IT部门减少重复脑力劳动的同时,要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各项激励措施,激发、驱动员工去思考下一个问题,去依照信息化方法论完成下一个重复脑力劳动的消灭。

笔者认为,在企业高层经理人分工中,应有效的将管理、人力、IT三项职能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

8.关于信息化方法论

通过笔者自身的开发经验,总结为“数据管理”方法。将信息化建设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使用、数据评价。

前三个阶段看似与软件开发有关,但实际上是每个岗位、员工每天在做的重复劳动。无论是财务部员工检查发票、质检员检查产品质量、客户中心客服接听客户电话,均是一种数据采集行为。而将发票信息登记台账、填写产品质量表、记录客户反馈的问题,就是数据存储行为。将财务账、质量记录、问题记录拿出来分析,得出结果,便是数据使用行为。

再将重复脑力劳动信息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员工、岗位主要参与数据采集和数据使用两个过程。数据采集阶段,员工、岗位应识别出需要采集的信息,同时与IT部门一起讨论出通过何种方式高效的将信息数据化。在数据使用阶段,员工、岗位应结合自身重复劳动的经验总结数据计算的公示,提出数据展现的形式。后续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具体实现,由IT部门打通。

上述工作,可以将业务提升效率的主动权放在业务部门手中,即可因地制宜、又激发员工、岗位信息化建设积极性。又可以将IT部门人员精力集中在信息技术方面,减少对于业务、技术交叉型人才要求。

而数据评价阶段,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过程,也是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重要驱动力。数据评价的核心在于“效率”,关键指标在于“是否解决了目标重复的脑力劳动”,“是否造成了新的脑力劳动”。如果未满足关键指标,就需要继续循环开展四个阶段。

9.信息化投资成本

笔者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应该狭义看为数千万、数百万的软件投资。凡是解决“脑力重复劳动”的信息技术开发行为,均应该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

员工、岗位配置的电脑,不仅仅、也不应该只是员工无纸化办公的工具,更应该是计算工具、人类脑力劳动的辅助。这个时代,IT开发不仅仅是java的工作,像excel宏、python、go等开源、第三方模块丰富、简单易学的语言,同样应该是IT部门基本配置。这些小程序、脚本虽然仅仅跑员工电脑上,为员工一人解决重复的脑力劳动,但是积少成多、更加契合企业的多样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