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本文转自我个人的知乎回答
翻翻前面这四十余个回答,基本上都是软件公司的。
通篇概论,搞得很“高大上”。实际上,用处不大、效果不佳、特别费钱。
回顾过去,自2000年千禧之年,互联网逐步普及,企业数字化、信息化也在这20年间,从单一的计算机采购、维护发展到了用数字驱动业务。
一、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我在一家制造业做了七年了,从我自身的经历讲,有两个关键特点:
1.软件公司主导和驱动
从这个问题下的40余个答主,可以看出来,绝大多数的都是软件公司,他们在这里贩卖概念、贩卖模型、贩卖产品。中国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过去的十几年来,一直如此,软件公司有什么企业就买什么上什么。
2.面向领导、自上而下的数字化
还是上面40余个回答,大家看得懂吗?我是看不懂。这些概念、产品,并不是给我这种普通员工用的,是给企业老板、企业CIO的。对于软件公司来说,像我这种普通员工,就是一颗不重要的螺丝钉。对于软件公司来说,重要的是吸引企业高层对于他们软件产品的渴望。
二、当前模式的问题
请大家琢磨琢磨问题“企业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然后再去细品40余个软件公司给出的回答。
抱歉,我没看出哪家公司把“为什么”讲好了。其实,我都没有细看,因为他们在这里写的内容,和他们到我们公司里宣传的内容如出一辙、别无二致。
对于当前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软件公司产品主导,自上而下”的模式,存在几个问题:
1.贵,价格高昂,小公司望而却步,无形中给数字化造了一个“门槛”。
2.软件公司以产品为主,想用一套产品去适应每一个企业,而自己公司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缺乏“因地制宜”、深入理解客户的能力,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结束后企业客户抱怨大。
3.“信息系统没错,错在企业自己的流程”,当前时期,正在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往往带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软件公司的产品,是数字化的,是电脑的,它就代表了高效,它的业务逻辑是死的、固定的,就代表了规范”——简言之就是信息化系统代表了高效、规范的业务流程,反之我们企业自己的、现有的、依赖人工的业务流程就是低效的。这些高层管理者们,笼统的将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一棍子打死、一概否定”,没有深入的挖掘、分析企业自身流程中的优势和价值,反而大刀阔斧的去改变业务流程,让业务流程适应软件产品。
4.普通员工累,因为第二点和第三点的叠加作用,往往一套新系统的使用给普通员工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普通员工抱怨大,新系统推广对于信息部门来说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便新系统上线成功,普通员工往往会寻找系统中的“捷径”(bug、或者要求直接改数据库、或者数据造假)。
上面的2/3/4,三项问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很多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一套系统用两三年然后就扔了换一套新的。
三、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上面,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在否定企业数字化,而是想说,我们需要寻找一套新的模式、一条新的路线,来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更应该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支撑:
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无论是“软件公司产品主导、自上而下”的模式,还是将来出现的新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始终不变的目标。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认为,要首先搞清楚数字化的本质是什么?
数字化转型是可以同二十世纪初期的机械化转型对标的。人类历史已经走过了机械化转型时期,我们更加能够清楚地理解机械化的本质在于“替代工人的重复劳动”,在这个重复劳动的替代过程中,机器展现出了他的效率优势、成本优势。也就造就了工业革命的繁荣。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我认为,同样是“替代重复劳动”。与机械化替代重复的体力劳动不同,数字化替代的是“重复的脑力劳动”。
自18年起,我开始开发一些软件替代我每天的一些重复工作后,我对此更加坚信——数字化是建立在计算机办公普及的基础之上的,计算机又称电脑,之所以是“电脑”不就是因为它可以分担我们的脑力劳动吗?
四、每一个岗位的重复工作与创新工作
每一个企业,能发展至今,均有其独特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以及人。至今,我还没有见过有哪家企业是完全复制别人公司成功的。这种迥异性,也就造成了数字化转型采用传统模式成功率不高。
企业,始终是人组成的,明确讲是以岗位为单位组成的,每天通过每个岗位的工作完成企业的日常运转。
任何一个岗位,都可以分为重复工作时间、创新(或者改进)工作时间两种。
重复工作又包括了年度、月度、周度、每天等等的重复、周期性工作。
重复工作代表了企业运转的必要,创新工作则代表着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
对于一家成长型企业来说,每一个岗位的创新工作会比重复工作多。而到了企业中期,每一个岗位,或者说从事重复工作的岗位数量,与创新工作会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而一家走下坡路的企业,往往岗位的重复工作比重很大,没有人愿意、也没有精力去从事创新工作。
对于重复工作、创新工作区分的标准,我相信,每个企业都懂、都很明白,要不怎么会有“裁员”这种行为发生呢?
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肯定是发生在每一个岗位的创新工作中,而不会是重复工作中。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对于每一个岗位的人来说,无论重复工作还是创新工作,均是要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尤其是复杂的、严重消耗脑力的重复工作,即便是消耗的时间不多,但是无形中也会降低了该岗位一天中剩余时间的价值。
既然是脑力重复劳动,为什么不交给“电脑”,而是要继续依赖“人脑”呢?
每一个岗位、或者从事重复劳动的岗位,势必有一些有能力、有想法、会思考的人,他们善于总结规律、有着高效的工作状态。让他们将这些脑力重复劳动的规律,用语言、文字或流程图的形式总结出来,与企业的信息部门讨论,由企业的信息部门去开发程序,由电脑完成这些重复工作。这样,这些岗位重复劳动时间将会减少,创新劳动时间的比重将会增加。
当每一个岗位都在总结本岗位重复劳动的规律,交由信息部门转换为电脑的工作时,企业中每个岗位的创新工作比重将会增加。
创新工作比重的提升,代表的将是有精力推出新产品、有精力提出新的管理思路、有精力发现和解决过去一直存在而未发现、或者已发现但是因为重复工作占用了时间精力而未去关注的问题。
再者,任何创新工作,随着发展和完善,终将变为重复工作。而重复工作又可以总结规律,由信息部门转化为电脑的工作。
信息部门,通过解决掉那些重复劳动,提升企业的创新劳动比重,间接地完成“调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
换句话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在于解决重复脑力劳动,维持、增加企业创新工作的时间和比重,保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六、企业自身主导,自下而上的新模式
我认为,这将是“企业自身主导,自下而上”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很庆幸,西方世界引领的IT技术发展,不仅仅带来了价格高昂的、先进的软件产品。同样带来了,自由的、廉价的开发语言。
每一个企业,不应该仅仅关注java、C#这种软件公司主导的,或者因为淘宝等互联网公司崛起而流行的语言。
对于消灭岗位的重复劳动来说,python、php、go这种开发效率高的语言,尤其要说的是Excel的宏(vba),更具有成本优势。
对于每个岗位的重复劳动而言,其内容或许是渺小的,写一个运行在该岗位员工电脑上的Python脚本、甚至是excel的几段宏就可以解决。这些工作,相对于软件公司的复杂产品,对于信息部门而言,更加容易实现,成本也微乎其微。
不要小看这些工作,积水成海,将每一个岗位重复劳动的数字化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将运行在本地电脑上的小程序、宏、脚本提炼、整合,转移到服务器上,不就是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信息化产品吗?